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,以及非常廉价的自欺欺人的“三乐”,这种观念阻碍了陶渊明,也阻碍了中国人,竭尽全力在官场之外、在体制之外追求更好的生活。按照陶渊明的牢骚:好人在体制内没有办法做好人,所以,只好离开体制;但离开体制后,只能做穷人,所以,我就安心做一个快乐的穷人吧。
其实,在孔子的年代,既有子贡那样做生意追求财富的弟子,也有颜回那样安贫乐道的弟子,孔子也从未歌颂过贫穷,他只是说过,穷了要保持气节,富了要谦虚。他也说过,如果是不义的富贵,是浮云。言下之意,如果是符合仁义的富贵,还是应该争取的。秦朝之前,还有范蠡、吕不韦这样的大商人。但到了后来,陶渊明们反复效仿的是颜回、屈原,形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逻辑:好人就应该穷苦。更奇怪的是,官方和民间都把这类人当作榜样,其间的心理实在值得推敲。
(引自第二杯)
浩浩茫茫的湖水,洗涤我们的尘埃。
远方的景色啊让人欣喜。
人的本心啊多么容易满足,
只要有一杯酒就怡然自乐。
只要有一杯酒就怡然自得。
陶渊明终究不能成为一个宗教的信徒,因为他不能放下肉体的那一点愉悦;更对于来世有很深的怀疑,不想错过当下的享乐;同时又想着遵循自己的良知和自由的心,于是,免不了要在俗世里挣扎一番。酒成为一种平衡的中介,没有把他引向信仰的路,却让他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。
千百年来,从李白、白居易到梁启超等无数中国的士大夫热爱陶渊明,并不是因为他创造了什么丰功伟绩,而是因为他在中国这样一个时时处于乱世的社会里,践行了一个普通人对于生活本身的热爱,以及一个普通的个人透过自己的选择达到了自由的生活境界。